錾刻大师吴浩梁:以刀代笔谱心曲
绍兴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走近绍兴非遗传承人 錾刻大师吴浩梁:以刀代笔谱心曲 2016年07月11日 12:26:58 来源:
“以笔代刀”,相信大家都理解,比如鲁迅的文章,其犀利就不让刀剑;而“以刀代笔”却让人颇费思量了,那是“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功夫吗?看过浙江省锡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浩梁的刻技,也就有所领悟了。
日前,绍兴市非遗文化馆推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吴浩梁金银锡器錾刻技艺展,100多件展品,既有日用器,又有艺术品,展览让来自金银铜锡制作界的行家都惊叹不已。他们认为在现代“多快好省”雕凿技艺的当下,吴浩梁却“甘坐冷板凳”,在几近尘封的传统技艺中探索着,不但展示了古老的錾法,而且把刻推向了一定高度。“你看,这线条是一刀所刻,绝无修饰,刻出了行书的灵动之气!”在铜刻《兰亭集序》前,一位早年从金银饰品厂退休的老人向记者讲解着制作者刻技的精妙之处。
一位锡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涉猎何以如此之广,他苦苦追求传统技艺的背后藏着何种心曲?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袍江新区斗门镇里谷社村的吴浩梁师傅的家寻访答案。
坚守的执着
金银铜锡錾刻工艺统统学到手
现年58岁的吴浩梁,外表质朴憨厚,谈吐亲切自然,给人一种很强的亲和力。
吴浩梁吃了半辈子的手艺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20岁出头的吴浩梁进了袍谷知青镕炼厂工作,当时有镕炼、铸造、精工等几个车间,其中以铜锡器制作为主,锡器有内贸与外贸两组,吴浩梁被分配在外贸组。由于外贸公司对锡制品的工艺要求高,而该厂因没有錾花师傅而不时遭遇退货,厂方让吴浩梁他们寻找錾花师傅,经多方寻觅,最终在八字桥边的绍兴戏具厂找到了一位在金银饰品厂工作过的师傅祁佩春,通过这位师傅又找到了另外一对师徒。吴浩梁后来跟祁佩春学习錾花技艺,通过几年的刻苦学艺,金银铜锡的錾花技术已十分娴熟。之后,吴浩梁从厂里辞职,恰逢锡制品市场红火,他也就“随行就市”,主攻锡器制作了。
吴浩梁给记者的最初印象,就是一个锡制手艺人。
2003年,绍兴鲁迅故里商业街建成后向社会招商,吸引了一些工艺品从业者的介入,其中就有吴浩梁的锡器店。当时,记者多次去观赏他的锡制日用器,有用作嫁妆的套装,有各式茶具酒器,印象最深的要数酒壶。一方面是他的技艺精湛,所作酒壶,不管是圆形锡壶、多角锡壶,还是执壶、提梁壶,都造型简洁大气;另一方面,绍兴是黄酒之乡,老辈子的绍兴人,都喜欢用一把锡壶温黄酒,记者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对锡制酒壶自然多了一种关切。
吴浩梁说,在鲁迅故里开店的4年多时间里,他的锡制品经历了市场畅销到行情下滑的过程,眼见锡制品的市场越来越小,他只好撤回家中。
但即使市场不景气,吴浩梁也绝不贱卖他的锡制品。采访过程中,吴师傅不时拿出一些锡制品,讲述着它们的前世今生,以及与它们的情感交流。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他对作品背后文化的那份情愫。比如他曾多次接到锡制嫁妆(粉盒、烛台,涮头碗,酒壶、饭锅,茶叶罐)的订单,制作过程中他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十里红妆的喜人场面,以及由此映衬出的江南特有的风俗风情。“许多铜制品我是不卖的,因为有太多的感情在里面。”在他家餐边柜里陈列着一只铜香熏,它以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征服了许多观赏者的心。有位柯桥老板已来过三四次了,愿以8000元求购,吴浩梁却一再婉拒。
吴浩梁笑笑说:现在自己做铜锡制品,更多的是出于对绍兴传统工艺,特别是锡制工艺的坚守。
据了解,绍兴的冶锡技术早在春秋时就很发达,而锡制工艺在明清时期随着锡箔业兴起而受到重视,不少生活用具也开始用锡制作。
创新的传承
让经典书画在铜板上新生
不管是锡品制作技艺,还是其他金属制作技艺,吴浩梁都倾心于古法技艺的再现。
眼下,当铜锡制品市场越来越小时,金银制品却再度获得市场青睐,吴浩梁于是用制作金银器赚取较丰厚的生活来源,然后进行更高的艺术追求,尤可赞美的是,他用錾刻技艺制作了许多出色的艺术品。
錾是金属表面做出图案,而刻是通过切入进行造型,前者有上千年历史。
“在全国范围来说,从事錾技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技艺要求极高”,而刻虽然只有上百年历史,但真正要做精也非常难,吴浩梁解释:“比如把书画搬到铜材上,制作过程非常累人,需有以刀代笔的功夫,一刀下去,没有修改的余地,而且出货慢,所以被越来越注重效益的匠人所放弃,而改用通行的雕和凿,但相比于刻,线条僵硬。”
何以能做到“以刀代笔”?
吴师傅说,奏刀之际,想象手中所握的是一管柔毫,还要了解作者当时的环境、心境等,只有领会作者的心意,才能顺着他们的笔意錾刻,也就有了气脉相通的可能,每刻一幅作品,酝酿的时间都会很长,动手时聚全身之力于手上,“虽然制作时很累人,但这些作品一旦完成,心里的成就感是非常大的。”
谈及让经典古字画在铜板上再现的原因,吴浩梁表示:“想法源于数年前和师兄弟的一次谈话。”
2012年,吴浩梁的师傅祁佩春去世,一些平时很少有机会碰面的师兄弟们坐在一起,把师傅“送上山”后,他们聚谈了一次,大家都为錾刻技术不受重视,特别是錾面临传承乏人的局面而忧心忡忡,能否通过一些载体,让这些技艺获得社会关注,展示它的价值,这对吴浩梁触动很大。他除了用錾技在金属上制作了一批动物造型外,还想到了在铜材上刻古字画的办法。
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翻阅了许多古字画书籍,才尝试刻出第一幅作品——《千字文》,在获得一些知名书画家肯定后,开始刻《兰亭修稧图》,至今已经制作了近20幅古字画,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毛泽东的草书《沁园春·雪》,费时最长的一幅是总计6000多字的《心经》加《金刚经》,耗时3个多月。
共享的快乐
希望国内同行都爱上古法錾技
罗兰说过:“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而技术与艺术也许只是一纸之隔,当吴浩梁以自觉的姿态把技艺的触角伸向艺术后,获得了更广阔的天地,然而,他还有一个心愿。
“我希望錾刻艺术能够为更多的同行所关注。因为,眼下不但行业内懂錾技的人少之又少,那些工艺美术界的一些专家、评委也知之甚少。”吴浩梁说,上次在绍兴市非遗馆举办金银锡器錾刻技艺展,目的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这种技艺。
一般来说,手艺人对于自己所掌握的技艺(特别是古法),总是秘而不宣,但吴浩梁却希望把自己的探索结果与大家分享。他不但与本地一些同行探讨錾技,而且还不断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普及这种古老的技艺。“有一个网站专门辟出金银铜锡技艺的交流区,平时大家都会秀一秀自己所做的东西。不过,晒出来的多是现代工艺,我总要一一指出,然后介绍古法錾技。”吴浩梁说。他还写了一些錾技内容的短文传到网上,供全国各地的同行参考。
他说,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的内心是非常开心的。
作者:记者 单建华 文 樊蕾 摄 编辑:陈文华
-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